我国光热产业链体系覆盖了从原材料(材料行业分析报告)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装备各个环节,包括钢铁、水泥、超白玻璃、高温吸热及传储热材料、保温材料、塔式定日镜、塔式吸热器、槽式集热器、高精度传动箱、就地控制器、滑压汽轮机等。在国家第一批光热发电示范项目中,国产技术及装备的可靠性和先进性在电站投运后得到了有效验证。
我国现有光热发电工程相关配套企业约600家,设备国产化率超90%,产业配套能力显著增强,为后续光热发电技术大规模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早期光热发电项目造价普遍较高,单位千瓦总投资为24000元至35000元。近期项目单位造价较早期明显降低,单位千瓦总投资为13500元至23000元。
本批次光热电站折算到每千瓦容量的单位成本明显降低。主要是由于光热电站在电力系统中的功能发生变化,从之前“能发尽发”的独立电源调整为“储能调峰”,配套新能源电站吸纳弃电,聚光系统规模明显减小。另外,镜场、三大主机、熔盐罐等主要设备均实现国产化,设备价格明显下降。加之上游产业技术进步、商业竞争日趋激烈,驱动系统技术成本降低。
如果保持一定市场和产业规模,随着设备成本和建设成本下降,我国光热发电成本还可以实现较大幅度下降,有望在“十四五”末期与燃气发电成本相当,即电价降低到0.7元/千瓦时至0.8元/千瓦时,2030年进一步下降至0.5元/千瓦时左右。届时考虑其灵活储热、可调节出力、可提供转动惯量等优势,在电力市场中将具备经济性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