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试运行服务新闻发布会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厅召开。自即日起,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开始向我国及周边部分地区提供连续无源定位、导航、授时等试运行服务。同时,发布了北斗系统空间信号接口控制文件(ICD文件)测试版。
卫星导航提供试运行服务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正在实施的自主发展、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空间段包括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地面段包括主控站、注入站和监测站等若干个地面站,用户段包括北斗用户终端以及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的终端。
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经发射了10颗卫星,建成了基本系统。相比较为成熟的GPS,北斗具有有源定位和短报文特色服务等特点,在互动性上具有优势。北斗系统试运行服务期间主要性能如下:服务区为东经84度到160度,南纬55度到北纬55度之间的大部分区域(大体范围在东至日本、西至印度东部、南到澳大利亚、北至蒙古的区域内);位置精度为平面25米、高程30米;测速精度为每秒0.4米;授时精度为50纳秒。
2012年,按照北斗系统组网发射计划,还要发射6颗组网卫星,进一步扩大系统服务区域和提高服务性能,形成覆盖亚太大部分地区的服务能力。2012年底,北斗卫星导航覆盖区内定位精度达到10米。
2000年建成了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以后,国家就着手推动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在国民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应用,目前已经应用于交通运输、通信、电力、金融、气象、海洋、水文监测、应急救灾等各个方面,北斗实验系统的用户数量超过10万。
北斗卫星处于高密度发射期
我国航天正处于高密度发射时期,“十二五”的目标是100次火箭发射,100颗卫星发射上天,100颗卫星在轨稳定运行。近4至5年,我国平均每年要实施20次左右的航天发射活动。在2020年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还要研制发射30余颗导航卫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承担了卫星和运载火箭两大系统的研制发射任务。2020年左右,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形成全球覆盖能力。
ICD测试版的发布推动北斗卫星导航的研发和应用。北斗空间信号接口控制文件(Interface Control Document,ICD文件),就是约束、规范、定义北斗导航卫星与地面接收终端之间的信号接口或特征。
为尽早推动国内外相关企业参与北斗研发,推动北斗应用,加速产业化进程,同时也本着对国内外从事北斗应用相关企业负责任的态度,这次对外公布的文件叫测试版。依据测试版,可以从事相关的研发工作,随着系统明年进一步组网建设以及系统状态的最终确认,会适时公布ICD文件正式版,并根据情况进一步更新完善。
据相关机构数据显示,2010年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市场规模达到806.2亿美元(580亿欧元),预计到2020年达到2293.5亿美元(1650亿欧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1.02%。卫星导航的市场空间很大,应用领域广,北斗系统作为我们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系统,未来必将会在特殊行业,以及部分民用领域取得相应的市场份额,范围也将从我国逐步拓展至全球。
(责任编辑:沈鑫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