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过往,2023 年 11 月拼多多就曾传出招聘 NLP 大模型算法工程师的消息,意图成立 AI 大模型团队,探索其在客服、对话等场景的应用。但一年多过去,拼多多并未对外展示成型的 AI 产品或功能。目前,拼多多在内部多个应用领域,如比价系统、推荐、广告、搜索、客服等,分别组建大模型团队进行赛马,不过其 AI 大模型应用的推进十分低调,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员工,对此感知都较弱,内部员工仅对 AI 智能客服稍有察觉,且其量级或许还未达到大模型标准,财报中也未主动提及相关战略。
相比之下,电商同行们在 AI 大模型布局上动作频频。阿里巴巴早在 2023 年 9 月就宣布 “用户优先、AI 驱动” 战略,近期更是宣布未来三年投入超 3800 亿元建设云和 AI 硬件基础设施。京东在多个业务线整合 AI 大模型,还拥有自研的 “言犀大模型”。
拼多多在 AI 布局上显得克制,这与公司文化及创始人黄峥的理念相关。拼多多自成立以来,秉持 “本分” 的核心价值观,坚守电商本职,业务范围始终围绕电商展开。而阿里、京东等互联网(互联网行业分析报告)大厂除电商外,还在云服务等多领域布局,投入大模型可提升云服务利润率、开拓新增长空间,拼多多暂无此类诉求。同时,AI 大模型研发成本高昂,强调人效的拼多多不愿轻易分散资源。拼多多因高人效备受资本市场青睐,2023 年人均创收是京东的 7 倍、阿里的 3 倍。
在拼多多的发展历程中,AI 算法已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分布式 AI 技术实现 “千人千面” 的商品推荐。在创始人黄峥的设想中,未来的拼多多是由分布式智能代理网络驱动,集高性价比产品和娱乐为一体的结合体。基于此,拼多多的 AI 与算法战略围绕 “降本增效” 与 “用户体验” 展开,而非盲目追逐技术风口。
如今,拼多多面临 AI 技术革命的浪潮,一边是坚守 “本分” 的文化理念,一边是资本市场对 AI 想象力的期待。在电商市场竞争格局因 AI 可能被改写的当下,拼多多能否在 AI 赛道实现后来居上的突破,成功抓住 AI 带来的革命性机遇,守住自身市场地位,成为行业和市场关注的焦点,目前答案尚未揭晓,其后续发展值得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