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AI复活”建构起超越生死界限的对话模式,让生者获得了更大程度的情感慰藉,实现了传统祭奠方式的革新,但新技术背后的社会伦理问题不容忽视。当人们过度依赖数字技术时,虚拟慰藉很可能带来现实伤害,受到情感困扰甚至出现心理或生理疾病。生者如果难以走出失去亲人的阴影,沉溺于虚拟世界中,就会影响在现实世界里对真实情感和人际关系的认知,严重的会影响正常生活。
“‘AI复活’技术正在改变人们心中传统的生死界限。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死亡是生命体征的消失、意识的消亡,这个自然过程不可逆转。新技术的出现模糊了生与死的界限,如果不正确引导,可能影响基于传统生死观念建立的伦理道德体系。除此之外,还要警惕互联网(互联网行业分析报告)AI滥用带来的法律风险。AI“复活”技术的应用包含对敏感个人信息的处理,其中包括且不限于肖像、声音等生物识别信息以及生平经历等身份识别数据,若出现泄露隐私或损害名誉的情况,逝者的近亲属有权提起诉讼。
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49条明确,自然人死亡的,其近亲属为了自身的合法、正当利益,可以对死者的相关个人信息行使法律规定的查阅、复制、更正、删除等权利。“此前曾有部分商家或粉丝为求流量变现,未经授权利用‘AI复活’已逝明星,不仅让生者反感,还涉嫌违法。”技术滥用的风险需引起足够重视。“这项技术的本质是利用AI技术对人的容貌、声音和表达进行复刻,要警惕不法分子借助‘数字生命’恶意侵权、深度伪造实施诈骗。
平台和企业要守好第一道关,在信息采集和使用上要遵循“最小必要”原则,避免过度收集逝者信息构成侵权,监管部门也要跟得上市场变化。各方齐抓共管,逐步构建技术向善的治理生态。尽管目前相关技术还无法实现更高维度的交互反馈,但该产业已经在部分应用场景中展现了巨大价值潜力。人工智能在与人的情感交互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做好技术进步和社会伦理的平衡考量,确保技术服务于人,是未来一段时间不得不面对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