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定调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地方推出政策支持组合拳,因地制宜拆解任务,相当于把顶层设计落地为可操作的行动清单。同时,各地政策不同的侧重点也正在重构区域产业链分工。杭州偏重底层算力和数据生态,北京关注具身智能前沿技术突破,深圳强攻终端应用,这种差异化布局既可以避免重复“内卷”,又能让全国人工智能版图形成工业(工业行业分析报告)互补。
我国的人工智能产业正在蓬勃发展,政策支持层出不穷,初创企业竞相涌现,新产品新应用加速落地。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已接近6000亿元,相关企业超过4500家。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在未来10年将呈现出显著的增长趋势,并在全球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从2025年到2035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预计将从3985亿元增长至17295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5.6%。
眼下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过程中最大的“卡点”是技术落地与商业闭环之间的断层,一些企业手握算法专利,却找不到规模化应用场景。此外,算力成本高企让中小企业望而却步,跨行业协同的规则缺失也让创新束手束脚。政策要做的是把技术、数据、场景这三条平行线拧成一股绳。
建立公共算力池、用“数据沙盒”平衡隐私安全和创新、培育产业生态以留住技能人才等举措,有助于打通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路径。分担创新成本。实施算力券和智能券政策。每年设立2.5亿元市级算力券,对采购智能算力服务和模型服务的用户企业,按不超过合同实际发生金额的30%给予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