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系千家万户,是连接“实体经济—金融—科技”的重要枢纽。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应充分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繁荣资本市场,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助力投资消费良性循环。从扩大内需的物质基础来看,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与消费正相关,提高居民的财产性收入能形成财富效应,拉动居民消费增长。总体来看,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增长仍主要依靠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占比虽然逐年提升,但仍然处于较低水平,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1314元人民币(人民币行业分析报告),其中人均财产净收入3435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仅为8.3%。
资本市场是居民财产性收入的重要来源。近年来,证券监管部门高度重视推动上市公司增强回报投资者的意识和能力,持续打造投资者友好型的市场生态环境。来自证监会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场分红达到2.4万亿元,创下历史新高。市场的分红回购已远超IPO、再融资和减持的总规模,沪深300指数股息率达到3.4%,投资和融资更加协调的市场生态正在加快形成。
资本市场在资产价格维度对居民的信心具有引导作用,影响着居民的消费意愿。资本市场对于经济基本面的反应是长期且实时的,相比宏观经济数据更为直观具象,国民的参与程度较高。资本市场定价机制根植于投资者对企业的盈利预期,企业的整体盈利水平又与长期的宏观经济走势密切相关。资本市场的长期走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投资者对于经济长期走势的预期,是各方经济行为主体预期信心的综合表达。
一个长期向上趋势的资本市场,既反映了宏观经济整体向上的趋势,也反映了市场参与者整体的乐观预期和对于未来经济的信心。正是在这种预期与信心的支撑下,居民才会更具有消费的意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稳定股票市场,就是要管理好资产价格对于居民信心的引领作用,让大家对未来有信心,这样才能释放居民的消费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