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制造业体系,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连续15年位居全球首位,而欧盟在高端装备、精密仪器等领域具有优势。得益于中欧双向投资合作,2024年德国大众二分之一、宝马三分之一和奔驰汽车(汽车行业分析报告)36%的全球销量来自中国市场;匈牙利有望在2030年成为欧洲最大、全球前五大新能源电池生产中心。
中国对欧出口和投资“加快了欧洲绿色化与数字化双转型”,欧洲的技术输入也推动了中国产业链向高端攀升。这种互利共赢的格局,使得中欧在面对美国一些人不断设立关税壁垒时,能够通过产业链协同对冲风险。4月初召开的中瑞、中挪经贸联委会上,双方均强调“反对将经贸问题政治化”,坚持通过世贸规则解决争端。
这种共识源于共同的历史上的成功合作经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中欧贸易逆势增长,成为支撑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2020年疫情冲击下,中欧班列开行量同比增长50%,大量防疫物资从东方送到亚欧大陆的另一端,成为各国携手抗击疫情的“生命通道”和“命运纽带”。
当前,中欧宣布将继续在世贸组织框架下加强沟通,共同推进世贸组织改革,维护以世贸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维护健康、稳定、可预期的全球贸易环境符合中欧双方乃至全球绝大多数经济体的利益,有助于抵消美国关税讹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伤害,重新激发贸易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此外,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中欧双方还可以充分发挥双方内部市场优势,引领绿色低碳领域全球贸易、投资和技术合作与规则制定,共同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