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电力行业分析报告)企业进军氢基化工是发展刚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大背景下,风光等新能源成为绿色低碳转型核心抓手。当前,我国新能源装机已位居世界第一,但与碳中和目标相比还远远不够。与新能源装机规模飞速提升相比,电网规划建设相对滞后,未来输电通道容量有限,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尚有欠缺,越来越多增量绿电消纳困难。大型电力企业是我国开发新能源的主力部队,要保持合理的新能源利用率,提高项目收益率,必须想方设法对绿电进行转化。氨醇产品应用广泛,存量市场体量巨大,商业模式较为清晰。通过绿电制绿氢,再合成绿氨、绿色甲醇进行销售,既解决了绿电消纳问题,也破解了绿氢储运瓶颈。
电力企业进军氢基化工具有独特优势。长期以来,化工行业的上游原料主要来源于石油、天然气、煤炭等高碳化石能源。电力企业在油气进口配额、煤矿资源方面没有优势,在各类化学品尤其是精细化工方面也缺少技术积累。但绿色氢基化工则不同,主要原料来源从化石能源变为绿氢,大型电力企业拥有规模庞大的新能源装机,且对新能源特性更加熟悉,电解水制取绿氢成为强项。再加上合成氨、合成甲醇技术工艺极为成熟,为电力企业扫除了进入屏障。未来,在绿色氢基化工领域,电力企业和化工企业谁更具竞争力,还真不好说。
绿色氢基化工市场潜力巨大。从国际市场看,一方面,国际上已明确绿色氢基能源标准,为国际氢基能源交易提供了标准保障;另一方面,国际强制性政策增多,如2023年国际海事组织设定,到2030年实现5%至10%的零碳航运燃料使用比例。受以上因素影响,国际氢基能源订单开始增多,截至2023年12月,全球甲醇船舶订单对应的甲醇需求达近600万吨/年。从国内市场看,随着全国碳市场升级扩容,氢基能源项目有望获得较高收益,部分收益能抵消与传统化石能源工艺之间的成本差距。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在部署2024年重点任务时提出,研究探索火电掺烧氢氨技术,推动建设一批“低碳电厂”,也为绿色氢氨产品提供了新市场。
从技术角度看,尽管绿氨和绿色甲醇生产工艺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存在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率低等问题,需进一步研发和优化。传统氨醇合成工艺,是按照化石燃料稳定原料供应,以及连续生产要求进行优化迭代的,因此需要提高氨醇生产工艺灵活性,以适应新能源的波动性。只有做到“荷随源动”,才能实现新能源电力与化工深度融合发展,推动新能源就地消纳和高附加值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