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消费趋势变化更加明显,更多的人加入追求性价比的消费。性价比并不是低端和低价,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同样的东西,现在出手不仅更谨慎,还希望以更低的价格拿到手。比如,8000多元的iPhone 15 Pro Max,有那么有办法7000元买到手;200多元一斤的海参,有没有类似口感的平替等。
不能仅仅当作消费者的异想天开,而是零售业的使命,也是核心竞争力。零售本质上是降低从生产到流通的效率,要想做到低价,初期看流量和品类丰富度,中期看流通效率,长期看基于需求的生产结构和规模变化。短期内压低价格,要么损失商家利润,要么替换更次的产品。
电商及上游制造业并不是一个净利润很高的行业。最近几年,大宗产品大幅涨价,服饰(服饰面料行业分析报告)原材料涨价,人工成本大幅提升,但是成衣的价格却没有跟着上涨,甚至越来越低。 发现很多工厂都在尝试替换材料,拿出一款低价产品,到电商和直播间销售。一位常熟服饰品牌卖家,以秋冬春三季男装为主,产品包括夹克和羽绒服,过去曾在全国上千家集合店销售,夹克出厂价约为150元,羽绒服出厂价约为200-300元。放到抖音等直播平台,发现线上同行卖得比他们出厂价还便宜。
商家降了价,消费者买到了他们并不想要或不了解的商品,退货率自然上升,进一步挤压商家净利。从需求侧和供给侧来看,中国有巨大的市场和供应链,一定能在零售效率上实现突破。 电商想要做到低价,就必须降低加价率。比如中国占据纺织服装供应链龙头地位,多个品牌的加价率仍在3-5倍,太平鸟约为4-5倍,海澜之家为3倍左右,优衣库控制在2.5倍。
蜜雪冰城、华莱士、正新鸡排、绝味鸭脖,被称为下沉市场四大天王,以平价著称,但加价率似乎并不低。根据久谦咨询披露的数据,蜜雪冰城原材料加价率为40%,部分产品的加价率达到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