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已近,大地即将“休眠”。在平罗县姚伏镇高荣村,祥盛家庭农场场长徐迎平开始为1001亩土地淌冬水。
这些土地是从乡亲们手中流转过来的。2012年,徐迎平以每亩均价420元的价格流转了高荣村6队18户农民的耕地372亩、村集体荒地496亩,成为一家经营土地面积过千亩的家庭农场。
“今年收成还不错,支付完6万元劳务费后,纯收入可达30多万元。”徐迎平称,以前手里地少,再精耕细作也没多少收入,现在规模上来了,全部采用机械化,效益比以前好多了。
这是宁夏家庭农场发展的一个侧影。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家庭农场”的概念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宁夏将发展家庭农场作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抢占现代农业(农业行业市场调查报告)发展制高点的重要举措,予以大力推进。
2013年4月8日,灵武市对该市梧桐树乡梧桐树村种植大户吴明忠等6家家庭农场命名授牌,成为我区首批家庭农场。此后,宁夏“家庭农场”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区经县以上有关部门注册或备案的家庭农场达1084家,涵盖13个特色优势产业和区域特色农产品,引进推广了一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新的种养模式,辐射带动周边45%的农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其中,523家种植农场经营土地38万亩,场均835亩,86%以上的土地通过流转获得,牛羊饲养量最多达到2.6万个“绵羊单位”,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标准化规范养殖。
家庭农场孵化新型职业农民
家庭农场的出现,使农民的角色出现新转变。在同心县马高庄乡,村民田永河称,村里很多农民都把种地当成“第二职业”,“他们农忙时才回来,平时都在外打工,地里的收入只是"兼职"而已。”
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离土离乡进城务工,使农时村里缺人手、现代农业缺人才、新农村建设缺人力的问题日趋严重。据统计,我区200万农村劳动力有近一半转移到城镇,留乡务农的以妇女和中老年为主,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妇女、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比重均超过50%。占农民工总量60%以上的新生代农民工,大部分没种过地、不会种地、也不愿回乡务农。
“村里大多数人都出去打工了,地没人种,我们从这部分人手里将土地流转过来自己种。”田永河的科田种植农场有5000多亩经营面积,以种植荞麦、马铃薯等作物为主。农业收入是田永河家庭收入的唯一来源,随着机械化程度提升,种田的专业化水平也得到提高,他成了名副其实的新型职业农民。
在平罗县姚伏镇高荣村,徐迎平的家庭农场流转经营了19户村民的土地后,其他农户全部外出打工,有一些农户干脆搬出农村,去城里生活。
农村高龄劳力把耕地流转给家庭农场,解决了土地无人种植的难题。青壮年劳动力把耕地流转给家庭农场,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更安心外出务工或创业。
田永河算了一笔账。“如果一家5口人,按70亩地算,一年种地纯收入最多8000元。如果出去打工的话,一年挣五六万元没有问题。”
家庭农场的出现,孵化了一批职业农民,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他们重视农业的产出和市场价值,愿意投入资金提升土地单位产值,也避免了农业经营的短期行为。
从作坊到农场变的不止一点点
“以前规模小,都是粗放经营,现在2000多亩地,所有管理制度都要配套,这样效益才能上得去。”贺兰县陆军家庭农场负责人陆军坦言,由“家庭作坊”升级为“家庭农场”,管理上带来的挑战确实不小。家庭农场是企业,要变的首先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规范化管理。
一些家庭农场的经营还停留在传统的作坊式管理上,家庭成员作为农场的全部管理人员,他们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分工,对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财务、薪酬制度和市场等都没有完整的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场的规范化经营和市场化运作。
随着农场规模的逐步扩大,陆军感到,聘请一位专职厂长来管理农场迫在眉睫。从专门负责行政管理的厂长到分管农机技术的技术员,陆军都会认真挑选。
为了提高职工干活的积极性,农场为每200亩地配1名管理人员,负责播种、施肥、施药等,把每年超出单产量规定值部分的30%作为职工奖励。现在,农场的种植作物产量每年都以10%的幅度递增。
陆军的农场除了种植粮食,还搞养殖。“起步时,啥也不懂,每年的产量都不足现在的一半。后来我以玉米秸秆作为饲料养牛羊,再用养殖场的农家肥来增加土地肥力,这样节省了成本,产量还增加了不少。”
家庭农场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商品化生产是其区别于小农生产的显著特征。经营效益离不开规范化管理和精准化、市场化经营。
“种什么,应该是市场说了算,不能按个人意愿想种啥就种啥。”陆军说,不仅要钻研管理,而且要研究市场,这方面,大部分家庭农场还差得很远,需要好好“补课”。
家庭农场亟需金融政策“浇灌”
“目前最大的问题是融不到资金。”在银川市金莲家庭农场,徐先生最近正为贷款的事情愁眉不展。技术难题、管理瓶颈、融资困境……家庭农场需要过得坎很多,但最迫切的还是融资问题。
金莲家庭农场的果林、农产品、厂房等总价值在1000万元以上,如果能以这些作为抵押物进行贷款,对急需资金的农场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徐先生曾以200多亩的果林作为地上附着物向银行抵押贷款,遭到银行拒绝。
灵武市琴辉农场负责人金凤琴从两年前开始养羊,从最初的几十只到现在的3000多只,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她说,养殖场开办两年多来,先后向银行贷款30多万元,贷款利息超过1分,压力很大。
青铜峡市瑞丰家庭养殖场负责人赵仲涛感慨到,养殖业收益周期长,如果能酌情适当延长贷款期限就好了。
“办理贷款的审批程序还是有点复杂,应该一站式服务。建议拓宽抵押物范围,给农户一些优惠政策。”贺兰县陆军家庭农场负责人建议。
令人欣慰的是,金融政策正在因家庭农场而转变。在平罗,政府在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同时,为家庭农场办理了土地流转经营权证。
“拿这个到银行贷款,银行也认。”平罗县金茂源农场负责人任剑说。
获悉,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自治区农牧厅联合下发了关于金融支持宁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的意见,明确加大对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合理确定贷款利率,适当延长贷款期限,并拓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抵押担保物范围,大力推进自治区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