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起,乘用车制造商需为电池等核心部件提供8年或12万公里的质保。如今,这一“八年之约”陆续到期,大量动力电池将陆续退役。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电池回收利用委员会产业研究部预测,2025年,我国动力电池退役量将达到82万吨,自2028年起,退役量将超过400万吨,废旧电池回收利用行业产值将超过2800亿元。全球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
动力电池的回收路径主要包括梯次利用与拆解回收。当动力电池容量衰减至初始容量的80%左右时,虽不再适用于电动汽车,但仍可在储能系统、电动工具等领域继续发挥作用,这便是梯次利用。而当电池性能进一步下滑,无法满足任何使用需求时,则可通过拆解回收,提取其中的锂、钴、镍等高价值金属材料(材料行业分析报告),实现资源的再利用。业内人士坦言,退役废旧电池是锂、钴、镍等电池上游原料的重要来源,回收利用退役电池有助于缓解上游资源的扩产压力,降低对关键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
据了解,当前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商业模式包括第三方回收模式、电池生产商回收模式、整车企业主导的联盟回收模式以及梯次利用商业模式等。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动力电池回收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推动和规范动力电池回收市场的健康发展,促进了回收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如今,这片千亿元级蓝海市场已吸引了大批企业入局。我国现存14.7万家动力电池回收相关企业。
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通过先进的回收处理技术,退役的动力电池能够在储能系统等多个领域继续发挥作用,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开启其“第二次生命”。自2015年起,大众汽车集团开始在中国积极探索电池的回收与再利用,在退役电池梯次利用方面,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已与江苏华友共同推出低速两轮车梯次电池以及移动储能系统等项目试点;比亚迪通过技术手段,让废旧电池在梯次利用中用于储存和释放电能,同时积极探索电池材料的循环利用,通过回收废旧电池中的金属原材料,将其再次应用于新电池制造过程;福田汽车控股子公司与巴特瑞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利用废旧电芯和极片等电池资源,共建退役动力电池回收网,依托相关产业链,建立规范、方便的动力电池回收渠道。
动力电池回收技术的持续进步和创新,不仅为回收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更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绿色转型提供了坚实支撑。我国不仅在动力电池的生产制造上取得了显著成就,在回收技术上也逐步迈入世界前列。物理法与化学法(湿法)并行的多元化技术路线,为动力电池的高效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