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后,供应高位,需求回升中,但中间环节垒库明显,对煤价持续形成压制。下游终端前期一直是绝对高库存,目前,库存虽有去化,但在看跌氛围下采购也多后延,市场整体仍维持宽松格局。今年上半年需求淡季时间偏长,预计节后至三月份,煤价整体会处于下跌走势中。但近期煤价加速下跌后,部分延后的刚需可能会得到释放,叠加煤价已进入相对低位,到港拉煤船舶有所增多,后期煤价跌幅或收窄。但在未实现港口完全去化之前,煤价不会止跌。
目前,主产地大部分煤矿均已复工复产,促使铁路(铁路行业分析报告)运力大幅提升,环渤海港口调入持续增加;而终端用户在库存高位,且非电行业复工进度缓慢的情况下,对后市预期普遍看空,拉运需求疲软,环渤海港口库存不断回升,货源中转放慢。整体来看,港口供强需弱格局明显,部分贸易商短期看空情绪浓厚,降价出货意愿强烈;初步分析,煤价并未跌至谷底,还在半山腰上。目前,中小贸易商暂停发运,但也有主力贸易商和矿企为完成铁路计划以及兑现用户合同,而继续组织发运,环渤海港口库存仍在上升过程中。环渤海八港合计存煤2755万吨,堆存场地紧张,港口疏港困难。本周,下游客户采购不佳,市场整体需求维持冷清,贸易商报价依旧下行为主。
天气方面,冷空气势力减弱,大江南北气温陆续回升。综合分析,电厂库存高企,天气逐渐回暖,日耗提升空间不大;整体需求释放乏力,预期电煤消费水平震荡偏弱运行。此外,非电行业开工缓慢,终端和中间商担心煤价还将下跌,采购、囤货的意愿不强。此外,劳务人员返岗率低,企业开工订单少,资金到位情况不理想,而建筑施工行业的复工进度缓慢,水泥、钢材等建筑材料的消费增长乏力。这也让非电企业在采购市场煤时有心无力,进一步减少了市场的需求量。需求疲软的同时,煤炭的供应却在毫不犹豫的增加。国内煤炭产量持续增长,进口煤炭也维持高位,社会库存高位,市场供大于求格局形成,进一步加剧了煤价的下行压力。
下游持续观望,延缓采购节奏,零星刚需继续压低采购价格,市场固定报价难成交,环渤海港口市场延续下行趋势。近期,海运市场询船需求突然好转,运价小幅回暖,但市场库存压力仍大,后市预期并不乐观。上周,据市场消息,国内某电力集团暂缓进口市场煤招标,旗下电厂的进口长协不受影响,预计将影响200-300万吨的月度进口煤炭招标量。笔者认为,这一举措,对国内煤炭市场帮助不大。首先,某集团将在四月份暂停进口煤,可当前的进口煤不受影响,煤炭市场供大于求压力不减。其次,把进口煤暂停后,主要是为了加快疏港,以及消化黄骅港高库存压力。只减少300万吨进口,如杯水车薪,对扭转市场供求压力帮助不大。再次,天气逐渐回暖,电厂日耗继续提升的空间不大;加之非电行业开工缓慢,水泥、钢材、建材等行业消费增长有限,终端“买涨不买落”,采购态度偏于谨慎。
煤价止跌反弹之路依然任重道远。首先,三四月份属于传统用煤淡季,南方气温回升,电厂将对旗下火电机组进行长达一个月的停机检修,煤炭需求随之下降,日耗难有超预期表现;过高的库存也难以有效消耗,补库空间相对狭小。其次,产地供应水平基本回升至节前高位水平,环渤海港口库存持续攀高,部分垛位已出现封垛现象,总库存直逼历史高位,市场供需失衡局面愈演愈烈,不但市场煤,连高价长协都不愿采购。再次,全国劳务上工率和工地复工率处于偏低水平,资金到位情况不理想,建筑施工行业复工进程缓慢,水泥、钢材等行业消费需求有限,进而导致非电行业对现货采购量处于低位。
但市场也有利好消息,支撑煤价跌幅收窄。首先,部分煤矿价格已经跌破成本线,卖方抵抗情绪逐渐升温,部分煤矿价格小幅上涨。其次,国内工业领域大都已全面复产,企业开工率稳步提升;加之南方湿冷天气间歇性扰动,继而推动终端耗煤量不减,沿海八省电厂日耗拉高至203万吨,电厂去库加快。作为煤价先行指标-沿海煤炭船舶海运费出现持续上涨,煤炭拉运活跃度有所回升。再次,重要会议临近,部分终端提前采购,释放一定的拉运需求,使得港口调出量有所增多,港口库存缓慢回落。下周,港口煤价跌幅将收窄,但下跌还是大趋势;真正的煤价止跌反弹,需要等到环渤海港口库存有效去化之后,才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