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年来,棉花价格呈现历史罕见的“先翻倍、后腰斩”的剧烈波动态势。棉价暴涨,不断创下历史新高,被人们戏称“棉花掌”;棉价急跌,又使不少人被棉花套牢,于是被冠以“棉花套”。轻飘飘的棉花忽上忽下,价格飘忽不定,不仅让棉农欲哭无泪,而且传导到棉纺、化纤、服装、家纺,甚至纺织机械等诸多领域,给了纺织业重重一击。棉花价格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已经成为目前纺织工业面临的最大问题。
暴涨急跌 棉价犹如过山车
2010年9月初,我国内地的新棉花刚上市时,均价才18000元一吨,仅两个月后,价格就暴涨到32000多元,涨幅近80%;2010年12月份回落至每吨26000元后,今年2月份又飞涨至34000元的高位;从今年3月起,棉价从每吨30000多元的高价位一路狂跌,截至11月24日已经下滑到每吨不足19000元。
纺织产业是一个链条,下游棉纺厂经营状况不好,上游棉农的日子不可能好。10月、11月本应是各地棉农卖棉、棉商购棉的旺季,然而今年的棉区与去年相比,却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巨大反差。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是个“产棉大县”,这里几乎家家都种棉花。今年籽棉收购价格太低,目前在每斤3.9元左右,去年同期是7.1元。现在出售,棉农有可能连本钱都收不回来,所以都迟迟不卖。与去年同期的抢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今年棉农和收购加工企业的交易陷入僵局,棉花加工不挣钱,许多企业仍在忐忑观望。
资金紧张 棉价绊住纺织业
如果说人工成本上涨、出口不畅等因素是不可避免的外部硬性压力,那么棉花价格暴涨急跌很显然已经成为纺织企业成长的“软绊脚石”,部分生产要素成本上涨幅度少则20%、多则翻倍,导致企业资金紧张。
前期棉价大涨时,企业因担心原料供应短缺而大量抢购棉花。当时的进货成本比目前的棉价普遍高出三四成。现在高库存碰上价格暴跌、需求不振,占用了企业的大量资金,使一部分纺织企业的资金周转陷入困境。
在纺织工业联合会近期进行的调研中,"融资"已经超越"订单"成为企业普遍反映的第一难题。据数据显示,今年1-8月,我国纺织行业财务成本同比上涨了34.49%,高于同期主营业务收入增速4.48个百分点。
以前人们普遍认为,棉贱伤农,棉贵伤企,棉花价格降了对纺织业是利好。实际上,降价带来的风险更大。棉价大降,结果大家反而不买,都在观望;同时,一些外商反而以此为借口向末端产品压价,很多加工型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日子更不好过了。
纺织业应对棉价波动束手无策,很大程度上是受制于棉花流通。为了减少进口棉对国内市场的冲击,保护棉农利益,我国对棉花进口实行配额制,而我国规模以上棉纺企业有1.2万家,最终拿到配额的企业仅约1000家,绝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无法利用国际市场价格“洼地”来平抑成本,无形中减弱了企业利用国际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
熨平波幅 集中力量调结构
为了解决棉价暴涨暴跌的状况,今年国家首次以19800元/吨的敞开收储价进行收储,目的就是为了稳定棉价,熨平棉价大起大落的波幅。国内外棉花价格剧烈波动,严重影响了国内纺织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去年由于棉价暴涨,很多厂长都关心棉花去了,因为棉花运作带来的收益,远远超过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管理升级带来的利润。
由于企业正常运转要保持至少20天的库存,去年棉价疯涨时,纺织企业不得不疯狂采购。如果纺织企业有足够的资金实力,踩在点上低位买进的话,那么一吨棉纱就能净赚1万元。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盯住棉花,远比调结构见效快。
然而,当前我国纺织业,尤其是棉纺业的产业结构还很不合理,处于产业链两端的研发设计环节与营销服务环节的企业较少,处于中端制造环节的企业众多。制造环节利润较薄,受成本制约最大,最容易受到原材料价格波动的影响。
今年1月至9月,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出口数量增长只有2.8%,这意味着很多产品的出口数量出现了停滞甚至同比下降。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促进行业结构调整已成为当务之急。
纺织行业出口依存度大,产业链条长,最前端连着棉花等大宗农产品生产,后端连着居民消费和出口。棉花等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用工成本大幅上涨、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等环境因素变动对行业发展影响较大,同时,纺织业也是最容易受到贸易保护势力打压的重点领域。在所有这些外部因素叠加影响下,许多企业表示,是在苦苦挣扎下才维持当前的经营状况。展望明年,纺织行业运行状况的不确定性依旧有增无减。
(责任编辑: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