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初,在甬港经济合作论坛上,宁波海曙区区长彭朱刚坦言,“下一个五年,我们很担心经济增长乏力的问题。”导致此种担心的原因正是,近些年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工业企业加速外迁导致的空心化。
仿佛在不经意间,曾经裹足珠三角的这样一个话题也开始困扰浙江经济。事实上,早在此前的一次经济形势分析中,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所长卓勇良就表示,必须努力避免产业空心化趋势。如今,随着资本越来越多地涌入“离制造业”以及即将爆发的大规模产业迁移,空心化似乎也不再仅仅是学者们的一时多虑。
一个传统制造业的生存图景
提起温州紧固件业现状,潘光明满腹感叹:“市场上的普通螺丝以前卖500多元一包,现在价钱一半还不到,这生意怎么做?”一年以前,他还是龙湾一家紧固件厂的老板,每天开着破旧的机器做螺丝,“累虽累,还算有点赚头”。
不过,这样的好景并没有持续太久,随着经营成本的不断上升,潘光明开始觉得有些屏不住了。期间,也有朋友劝他把厂迁到土地、用工更为低廉的江西万年去,那里早在几年前就成了温州紧固件企业的整体迁入地,扩张的势力不容小觑。但考虑到企业的规模太小以及产品利润越来越薄,潘光明最终还是选择结束自己一手创办起来的厂子。
潘光明说:“温州紧固件本来具备先发优势、产业链优势、规模优势,现在已经出现了疲态。”截至目前当地的紧固件企业差不多消失了上千家,而在临近的江西万年,却因为上百家温州企业的迁入正雄心勃勃地喊出要成为江南最大的紧固件生产基地。
潘光明所在的龙湾,按照发展规划,将成为承载温州产业转型升级的“金色产业带”,其定位为滨海产业新区、空港经济区、民科基地,腾笼换鸟过程中,劳动密集型的紧固件产业显然不在其中。如今,虽然产业区所涉及的填海工程尚未完成,随着不少传统产业的群体迁移,却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产业“旧去新来”的衔接问题。
这一年来,潘光明发现,当地厂房出售、出租的明显增多。不少代理出租的中介,每人手头待售的厂房就有几十套,分布在各大开发区、工业区。对此,他们的解释是“污染严重、劳动密集型的低端企业不让进来,原有的企业搬走了,新的企业又没进来,导致空置的厂房比较多。”
对此,也有当地村干部表示,“我们也想让低端的企业迁走,但又希望在新的产业没有补充进来时,企业外迁的规模不要太大,否则对村镇经济会有影响。”村民收入和福利很大一笔都来自厂房出租,如果厂房没人租,村民的福利自然就少了。
然而,这些似乎都没有能够阻挡当地传统产业转移的步伐。据了解,不单在龙湾,不仅仅是紧固件产业,整个温州鞋革、塑编、钮扣、灯具、食品等行业近年来都呈现出行业的群体性迁移倾向。一些留下来的,在挣扎经营的同时,也不约而同都把目光转向了房地产。
潘光明表示:“老行业没赚头,新行业又没有出路,有点闲钱当然是搞投资。”在他的朋友圈里,炒房相当普遍。就自己而言,前几年的房地产投资也是收益颇丰,几轮房价大涨时,所得甚至完全盖过主业。
“离制造业”征兆初显
按照产业结构发展规律,工业内部结构将经历以重、化工业为主,然后向高度加工工业转移,并发展到技术密集化这样一个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新旧产业衔接得不好,经济很容易就会在“离制造业”的阶段感染,最终患上“产业空心化”之病。而目前,浙江经济已经隐隐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离制造业”现象,无论是劳动力的质和量,还是社会资本流向,都初显征兆。
7月,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联合会按企业年度销售收入或营业收入、净资产、纳税、净利润等综合指标排序,发布了最新的“2009年浙江百强民营企业排行榜”,其中,60余家其他行业民企涉足房地产开发领域。与此同时,制造业销售额度占总量的60%,同比降低24%。
对此,潘光明表示:“都说温州人炒房,实际上浙江有点实力的老板都直接开发楼盘、做开发商了。”
除了温州人,一向以经营实业为主的宁波人也开始了“卖房子”。据了解,最早涉足房地产的雅戈尔,目前已在杭州、宁波、苏州等地累计开发住宅、别墅、商务楼等各类物业达百万平方米。而除了罗蒙、杉杉、太平鸟等服装企业外,宁波大规模的制造业企业也几乎都涉足房地产开发,如做厨具的帅康、做文具的得力、做模具的海天以及做铜的金田铜业等。有老板甚至表示:做过房地产以后根本就不想做其他的了。
而事实上,直到2005年之前,房地产业与制造业的平均利率还是能够保持一致的变化趋势,但从2006年开始,这个差距迅速拉大,前者的行业毛利率急剧上升突破30%。对此,温州市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表示:“以前靠的是低成本、低价格支撑,现在薄利多销不行了,传统制造业原本利润是5%,现在是1%甚至是零。”
不难发现,也正是楼市、股市等一系列投机生意,吸引巨量民间资本之际,同样吸引了规模巨大的工业资本转移。
一组数据可供佐证。最近3年,制造业无论在基本建设投资层面,还是在更新改造投资层面,所占全社会投资总额中的比重都是下降的—2007年,浙江工业固定资产原值比上年增长14.7%,全国则为17.7%,浙江低于全国3.0%;2008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固定资产实际投资额同比下降2.9%;2009年浙江工业投资增长不到9%,依然低于全国工业投资的增长速度。
拒绝“空心化”
几个月前,由学者杨树荫带领的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发展形势分析小组专门针对2009年浙江经济运行的特点与问题进行了分析。
小组的研究发现,受成本上升、环保管理严格等因素影响,浙江“传统产业转移步伐加快,资本外流加剧”。与此同时,“民营经济复苏滞后”,政府主导型投资仍未有效带动民间投资增长,制造业投资增长回升缓慢。
据此,分析小组将呈现的种种矛盾归结为两大问题:本地资金的“离制造业化”趋向以及资金流向的“离浙江化”趋向。
杨树荫表示:“资金大量持续流向境外、省外,以及外来资金流入偏少,导致投资省内的本土资金减少,产业发展后劲不足问题隐现。”这一点,也得到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所长卓勇良的认同。
卓勇良认为,浙江确实已出现资金大量投向省外的趋势,不过初步观察,尚未在省内形成比较严重的产业空心化问题。他说:“不过其中少数企业对于省外的巨额投资也尖锐地提醒我们,所谓浙江经济的产业空心化趋势,决不是空穴来风。”
值得关注的是,如今怎样拒绝空心化、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浙江也开始背水一战,并希望从制度创新上取得突破——2010年2月,国务院审批通过浙江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试点”。
与此同时,浙江也开始着力打造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双引擎”——9月7日,浙江省政府专题会议原则通过9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专项规划,规划在未来5年将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只不过,诚如美好的愿景并不能代表现实,也有人认为某个产业是否成功,不仅涉及到行业本身,还包括财政、风投、商业化效果等多项制度的跟进。归结到产业腾笼换鸟的过程中,“就要求当前的传统产业转移一定是有梯度、分层次的。”
潘光明也认同这样的观点。对于当前浙江各地颇热的总部经济,他也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说:“一个逐渐失去生产制造能力的总部,如何保证不会被边缘化?”除此之外,他的担忧还有,一窝蜂都转型,都搞高科技,都建总部,会不会脱离现实。“最简单的一点,这些都需要人才吧,可问题是能不能保证有那么多人才支撑呢?” (责任编辑:杨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