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倡导绿色(绿色行业分析报告)出行、缓解交通拥堵,今年北京将再新增1万辆公共自行车,总量达到5万辆以上。今年3月份,北京市交通委已正式推出北京公共自行车微信服务号,市民可通过手机查询全市所有网点的电子地图,以及租车流程、租车费用、服务电话和租车卡办理等信息。
时下,在北京、杭州等城市,公共自行车犹如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让很多人从地铁、车站等交通节点便捷地到达目的地,破解了“最后一公里”难题。公共自行车在节能减排方面的环保效应尤其不可低估。
作为公益性项目,公共自行车短期内实现盈利可能性很小,从立项建设到日常运营,政府尚需加强监管和政策扶持,其中精细管理尤为关键,企业英研究如何通过广告等实现获益,也需进一步提升市场运作水平。要想把公共自行车这项惠民事情办好,让公共自行车“叫好又叫座”还需从体制创新上入手。
一方面,政府必须出面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对公共自行车项目一托到底,对自行车的投放、营运统一管理,全城一盘棋。尽管目前市民自备自行车占绝大部分,但仍有很多地方是地铁公交通不到的,更需要公共自行车的配套。
另一方面,目前多个城市都启用了公共自行车系统,但均存在故障多发、车辆丢失的情况。针对市民反映的故障车的问题,应开通短信报修系统。如在苏州,市民如果借到了有故障的自行车,可发送短信,工作人员获悉后便会对车辆及时修理。
公共自行车使用过程中出现损耗是不可避免的,从管理方来说,应该加强专业维修力量。但也要注意到,很多损坏其实有明显的人为痕迹,是个别人对公共财物不爱护所造成的。据报道,一辆自行车若高频率使用,基本使用时间只有3年,一旦超过这个时间,自行车就会进入“故障多发期”。因此,除提供公共服务的公共自行车公司定期进行保养外,政府相关部门也应给予更多的支持。更重要的是,作为公共自行车受益者,市民要主动参与到公共自行车保养队伍中来,在享受公共自行车带来的便利时,将这种便利完好地传递给下一个租用的市民。
公共自行车既是轨道交通、公交车和出租车的有力补充,又彼此相对相互独立,如何实现良性的可持续运营至关重要。要想让城市公共自行车这一“城市风景线”更加靓丽,离不开城市管理部门和市民共同呵护。不仅相关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公共自行车的管理力度,使用公共自行车的市民也应该注意用车细节,延长车辆使用寿命。
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加强舆论引导,宣传文明用车。如在上海、绍兴、佛山等城市,市民在发现公共自行车破损多发后,自发组织上街开展护车、清车、捐车、寻车活动。另一方面,应该从制度上加以规范,比如出台公共自行车维护管理办法等城市管理规章,明确公共自行车损坏、遗失赔偿的详细标准等相关管理制度,并加强监管,以规范市民的借车、用车行为。
应为外地游客租用自行车提供更多便利
最近,关于北京市公共自行车向外地游客开放的新闻,引起了市民网友的广泛关注。外地游客在北京可凭身份证和400元押金,再办一张预存30元的市政一卡通,就可租用公共自行车了。
对于很多人,尤其是外地网友来说,这是一件好事,因为他们以后来北京旅游观光的时候,就可以租用公共自行车,这样不但节省了交通费用,而且也更加方便了。
不过就在很多人为这一政策表示高兴的时候,倒是有两点不同的看法:
一则,现在外地游客租用北京市公共自行车的手续还有点麻烦,需要身份证和押金不说,还需要办理一张预存30元的市政一卡通,那么对那些只在北京玩个两三天的外地游客来说,还是有些麻烦,毕竟为了骑骑公共自行车,先得办理各种手续,然后过两天又得办理退还押金和一卡通的手续。
二则,从媒体报道来看,目前公共自行车受到北京市民的广泛欢迎,虽然北京市公共自行车已经达到了21000辆,但相对于北京市的数千万常住人口来说,还是远远无法满足市民们的现实需要,所以很多地方的公共自行车停车点总是空空如也,让前来取车的市民失望而归。那么在公共自行车数量尚无法满足北京市常住人口现实需要的前提下,如果仓促允许外地游客租用公共自行车,是不是会导致原本就不够用的公共自行车更加供不应求呢?
北京作为一座开放和包容的城市,允许外地游客租用公共自行车,是值得肯定的。但看来,在目前的条件下,需要通过技术升级、软硬件设施的提升,解决外地游客租用公共自行车的手续烦琐问题,使这一政策发挥更大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