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万里奔腾,在入海口形成一大片平原,自唐宋以降,超越千年,崛起成为中华文明的另一个中心场域,即我们熟知的“江南”。江南文化,沿流溯源,是长江文化一大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诞生上海的文化母体。
长江最后一条支流的西岸滩涂上,先是诞生上海县城,继而在其北界滨水地带,出现了新型城市形态。东方与西方,自明末清初就在此接触、交冲以至杂糅,最终诞生了一种颇富中国特色的现代都市文明。很多时候它被称为“海派”。
“海派文化”不仅在共时性上是一种全球化进程中国模式的实践风格,在历时性上亦可被视作长江文化的一种现代形式。“海派文化”绝不独存在上海,长江流域上不少城市都有着海纳百川、领时代之先的“海派”风格,重庆、武汉、九江、南京、镇江……不一而足。
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就是中国最大的码头。长江流域的仁人志士欲来往于世界各处,需沿江而下,习得真义后又要从上海返程。长江边出生、喝长江水长大的陈独秀,18岁就写下了7000余言的以舟楫之利寓沪生活的毛泽东曾经深受启发。多年以后,毛泽东仍对于两人在渔阳里陈家的谈话记忆犹新,他自认是在那年夏天的上海“成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寥寥数笔即可知,上海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有历史必然性的一面。
无论讲江南、讲海派,还是讲红色文化、文学(文学艺术作品出版行业分析报告),上海面积虽然小,却是浓缩荟萃之所,而其成事所依托的底气是绵远悠长的长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