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常有人感叹一些特色小城有个性、有看点,却留不住游客。因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接待服务水平不高,游客来了只能看看景、吃顿饭,住宿、购物等拉动消费的大头还是要回到大城市去。小县城贡献了旅游资源,却很难从中获得经济效益。
如今,游客越来越愿意在县域消费,高档酒店一房难求,特色小店座无虚席,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度越来越高。有观点认为,这些变化主要是顺应了消费者追求高性价比的消费趋势,符合精打细算最大化满足旅游体验的消费逻辑。但这种理解还是有些片面。近年来,县域交通住宿设施持续改善、生态环境稳步向好、旅游产品供给不断优化,更好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支持,才是让县域“流量”变“留量”的真正原因。
旅游其实就是换一个地方继续生活。就像消费者喜欢去民宿、酒店、露营地延续做饭、运动、喝茶(茶行业分析报告)等生活方式一样,县域旅游也是旅游生活化的另一种体现。本地人生活过得好,外地人自然留得住。因此,发展县域游要从挖掘生活型旅游资源、开发生活型旅游产品、满足生活型旅游需求上发力,对吃、住、行、游、购、娱全方位开发,打造高品质生活空间,不断提高县城旅游的含金量。
让精神物质双丰收。“奔县”游客不仅追求小城生活的松弛感,在物质层面的舒适度也不能含糊。比如,躺在酒店里就能随手点一杯外卖咖啡,在遍布街头的便利店中能买到自己心仪的物品,这些需求都需要供给侧不断提质升级。根据相关机构分析,今年以来县域经济发展带动服务零售市场主体数量显著增多,本地生活休闲类商户数增长较快。越来越多品牌下沉,各类首店落地县城,县域消费业态愈发丰富,拉近了“大城小县”的消费差距。不过,品牌下沉还处于市场探索初级阶段,进一步挖掘游客消费潜力,还要深耕本地特色,丰富产品供给,创新商业形态,持续带动县城游消费热潮。
当更多宝藏小城被“看见”,做出特色、避免趋同便是其长红密码。这就需要小城精心打造核心旅游品牌,不仅亮出好风景,拿出好服务,还要将旅游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乡村振兴等全面结合,推动文化资源向深度游、体验游产品转化。比如,通过“音乐+旅游”“赛事+旅游”等融合业态增加旅游产品种类,提高旅游体验感。充分释放“文旅+”潜力,打造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提升县域旅游吸引力,形成唯我独有的发展优势,才能让消费“留量”持久赋能县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