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下人来人往,桥上车流不息。在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大道与紫云路交叉口,一座高架桥横贯南北。桥身角落里,46个监测设备时刻检测着桥梁受力状态、震动状态、形变等各项指标。不远处,广西路与洞庭湖路交叉路口一侧的燃气井下,一个红色的可燃气体智能监测仪在漆黑的井洞内格外引人注目。
这些监测仪器十分灵敏,一旦出现桥梁超载、燃气在空气中占比超常等问题,会自动发出警报,提醒相关人员处置险情。从报警到信息传至燃气企业,所需时间估计不到1分钟。
从居民生活用的液化气瓶到森林河湖等生态监测点,类似的监测系统已普及安徽全省。花大力气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彰显出城市治理思路的变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贯彻这一部署,首先要把人民的安全需求和城市发展融为一体,不断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桥梁、燃气、供水、热力、电力(电力行业分析报告)……这些与百姓生活密不可分的基础设施,是城市的生命线,如果不精准监测、精心呵护,很容易出现故障,影响城市正常运行,甚至危及居民生命安全。因此,提高城市韧性、增强抗风险能力,正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管理的重大课题。安徽进行了守护城市生命线、建设韧性城市的有益探索。2015年,合肥市依托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启动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逐步建立起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系统,搭建起了城市生命线的“安全屏障”。
通过‘点、线、面’结合,合肥构建起‘前端感知—专业研判—预警溯源—协同处置’的风险防范体系。全市布设100多种、8.5万套前端监测设备,实时监测137座桥梁、5005公里燃气管网、1484公里供水管网、554公里排水管网等。目前,已累计成功处置燃气管网泄漏、供水管网泄漏、桥梁结构损伤等各类风险预警994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