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极端天气、水灾、火灾等灾害因其难以预测性,往往易造成重大破坏,因此,利用数字技术提高灾害的预警和应急救灾能力是提升城市韧性的关键所在。现在,数字技术可以提前预警各种灾害的发生。例如,人们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对城市桥梁、道路、水电气管网等进行实时监测,提前预警故障,将灾害消灭在萌芽状态。数字技术对地震、台风等灾害的预测也越来越成熟。据有关媒体报道,2024年台风季,浙江国网预警中心建立的台风灾害大数据模型派上了用场,该中心的预警报告为防台风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现在,数字技术支撑我国大中小城市建设了高水平应急指挥平台,提高了应急指挥能力。同时,将灾害预报、避险预警、救援进展重大事件信息通过社交媒体、手机短信等渠道向公众及时推送已经成为我国城市的普遍做法。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交通拥堵成为常态。现在,数字技术可以帮助人们分析城市交通流量,优化交通信号,为公众提供准确的交通信息,减少交通拥堵。2023年,交通运输部报告指出,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探索出行即服务(MaaS)新模式,为市民提供整合多种交通方式的一体化、全流程的智慧出行服务。未来,智能网联汽车(汽车行业分析报告)不但方便乘车人的需求,也能有效提升城市智慧交通水平。为此,布设城市道路基础设施智能感知系统,提升车路协同水平变得非常重要。
总之,数字技术可助力城市管理者迅速找到交通、物流、防灾等领域的“堵点”“痛点”,及时出台治理手段,有效克服大城市病。数字技术可以促进政府公共服务和基层社区高效对接。当前,各地正在深入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就是要利用数字技术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数字技术可以有效提升智慧医疗、居家养老的质量,促进高水平医疗、智慧餐饮、智能出行、数字家庭、上门经济与每一个小区、每一位老人进行精准对接,推动智慧社区的服务和建设水平。
基层治理是韧性城市建设的“最后一公里”,利用数字技术可以促进基层韧性治理的“民主协商”和“多元共治”。近几年,北京12345“接诉即办”制度,就是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掀起的一场城市基层治理改革,获得了良好效果。北京还创造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治理模式,基层发现问题时,借助平台系统发出“哨声”,上级部门半小时之内迅速响应,成功优化基层韧性治理,是利用数字技术实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当然,在利用数字技术推进韧性城市建设过程中,我们也要密切关注数字技术可能带来的数字隐私泄露等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