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北京市借助算法积极优化动态绿波智能交通方案,通过各个路口的视频、雷达等智能感知设备采集实时交通流量、排队长度等数据,自动计算信号灯放行周期和不同方向绿灯时长占比,并根据车辆行驶速度智能调整各路口红绿灯的绿灯起亮时间,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目前北京市搭建了全市信号灯的统一控制管理平台,五环内和城市副中心信号灯联网率达100%,能够根据感知设备数据,通过优化算法自主优化信号灯配时方案并下发。其中,2024年城六区在200余条干线上应用了动态绿波算法,干线道路平峰期间平均停车次数大大降低。
为缓解交通拥堵,全国多地通过智能算法实时监测路口车辆通行状况,与信控系统联动,在部分全感应路口实现“配时跟着流量走”的智能化控制。一些城市的主干线还在传统静态绿波控制技术的基础上,向动态绿波转变,不断提升城市交通运行效率。作为“数字城市”的杭州,就在“城市大脑”的建设过程中,不断加大数智绿波、智能公交调度、智慧交警等技术的综合应用,以缓解交通拥堵。
杭州萧山区试点应用了高德地图与中控信息研发的“云信”信控平台,对萧山全区1260个红绿灯路口,3600多个路段交通态势实时分析,生成并优化了130条绿波方案。目前萧山区主干道的平均通行速度提升约6.3%,拥堵报警下降6%。古有“千里江陵一日还”,今有荆州交通“一路畅”。近年来,千年古城荆州也在不断运用科技手段,推动城市交通驶入智慧“快车道”。借助海康威视雷达视频一体机,荆州实现绿波网络覆盖中心城区80%道路,主干道通行提效11.27%,严重交通事故数量降低35.88%。
通过数据驱动的智能决策方案(方案行业分析报告)和实时响应,城市交通效率显著提升,出行体验更加便捷,为未来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大模型落地,智慧信控也应开展算法的优化迭代。北京市正在试点通过生成式大模型工具,对现有的交通流数据采集、信号灯配时方案生成等进行升级,不需要配置雷达设备即可完成流量数据精准还原,通过大模型代替交通工程师批量完成信号配时方案的自动生成。
到2028年,中国超过50%的主要城市将采用AI赋能的软件驱动技术,实现智能交通管理,以优化并自动化红绿灯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