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来穿梭于河西走廊的多个葡萄种植基地,只见一垄垄不同品种的酿酒葡萄藤已出土上架,长势喜人。河西走廊地处北纬36度到40度,适宜的阳光、温度、湿度和土壤,为种植优质酿酒葡萄提供了理想的地理气候条件。西汉时期,出使西域的张骞沿着丝绸之路让葡萄种子和葡萄美酒随着大漠驼铃来到中国,河西走廊葡萄酒的历史由此展开。
但随着全球葡萄酒(酒行业分析报告)产业深度变化,坐拥原料品质优势的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也面临着种植、生产及销售环节中的重重难题。兰州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甘肃省人民政府参事杨肃昌认为,河西走廊葡萄酒产区无论在政策体系构建还是企业发展上,均面临着巨大挑战。
在甘肃张掖国风葡萄酒业有限责任公司葡萄种植基地,已到花甲之年的工人许福财正在查看葡萄出芽情况,如今,刚结束出土作业进入防霜冻等田间管理作业,只有在进入夏剪时机械才能出点力。据介绍,葡萄园劳务用工需求多,能招到的工人年龄都偏大,且采收季与制种玉米采收用工重合,关键节点每天工费300元仍招不到人。
由于多是老园子,标准化程度低,葡萄种植中最耗力的采摘和埋土作业均无法实现机械化。有些机械是国外进口设备,自动化程度高,操作人员不好找,易损配件不好配,也无法享受农机补贴。截至2020年,甘肃产区酿酒葡萄栽培总面积减少至15.5万亩。减产原因主要来自3个方面:一是酿酒葡萄种植周期长、生产成本高,果实收购价格较低,导致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葡萄栽培过程中机械化水平不高,规模化生产水平低;二是种植业技术保障体系比较欠缺,因霜冻、冰雹等灾害导致葡萄减产的现象比较突出;三是农民缺少有效应对生产危机的技能。
此外,种植、生产及销售环节的同质化问题也是导致河西走廊产区葡萄酒优势减损、竞争力缺乏的原因之一。只有实施差异化战略,突出地方优势,深入挖掘发展资源与历史优势,才能充分体现葡萄酒产地的风貌和特色。甘肃莫高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技术总监牛育林表示,河西走廊葡萄酒产区缺乏对优质耐旱、抗寒良种的引进繁育,对本地葡萄酒风土特征的发掘研究也有待加强,对葡萄酒质量的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相对薄弱。除了同质化,“单打独斗”的发展方式也阻挡了河西走廊葡萄酒高质量发展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