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矿石价格的下跌刺激了定价机制周期的缩短,目前钢厂和矿商采用的季度定价模式形成于去年3月,当时,淡水河谷率先与中国钢厂达成了为期3个月、价格却上涨108%的协议价格。中国钢厂一度对这种定价方式“大倒苦水”,但半年的适应期后,中国钢厂逐渐对季度定价方式予以认可。
不过,中国钢厂现在又再次出现了“不满”,不仅因为高企的矿价仍在不断吞噬钢企的利润,更重要的是,目前的协议价格已高于市场中的现货价格。数据显示,进口矿“风向标”——63.5%的印度粉矿价格正在160美元/吨以下徘徊,低于季度协议定价。
缩短周期意味着双向的风险,如铁矿石价格上涨,钢厂的成本风险就将进一步抬升。如价格下跌,矿商就将面临不小的压力。以最新的行情看,缩短定价周期实际上对中国钢厂来说是好事。一方面,钢材生产的减缓和贸易商炒作行为的减少正降低着‘中国需求’;另一方面,三大矿商近几年一直在扩产,增加铁矿石的产量。
缩短定价周期暂时对中国钢厂“利大于弊”。铁矿石价格和铁矿石需求已从8月的高点逐渐回落,尤其是中国宏观形势(GDP增速放缓)和稳定的货币政策,并不‘支持’钢材和铁矿石的需求,铁矿石继续下跌或成定局。淡水河谷日前发表声明称,其将继续支持铁矿石季度定价体系,并认为这是当前全球钢铁行业最合适的定价体系。
(责任编辑: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