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群体不仅扮演着新消费形态的先锋实践者角色,还通过社交媒体的传播优势建构流行文化,推动市场热点的形成与扩散,引领文化消费供给模式迭代与相关产业升级。在流行文化与反消费主义思潮的共同作用下,青年消费理念呈现出高度的张力。一方面,他们推崇“极简主义”或“理性消费”,采用省钱策略,出现“平替经济”“只买刚需”等现象;另一方面,青年群体又热衷于“谷子经济”等潮流文化消费,对无实际使用价值的产品显示出强大的购买能力。这种看似矛盾的“理性节俭与符号挥霍”并存的消费现象,是青年文化需求多元化的重要表征之一,正在重塑青年消费市场的底层逻辑。
“爆款”的产生似乎没有规律可循,相关话题已经成为销售行(销售行业分析报告)业争相探讨的商业密码。学界与业界普遍认为,情绪满足是文化消费的重要驱动力。即青年消费行为不仅考虑商品本身的性价比,还重视其所能带来的情绪价值。当前,商品的象征意义、情绪共鸣与社交价值是消费决策的重要考量因素。
情绪满足驱动的消费并不仅仅源于一时的快感与安慰,而是基于更深层次的社会心理逻辑。看似多变的消费浪潮有其较为稳定的内核,即青年对共享现实的创造。著名社会心理学家托里·希金斯认为,人类有与他人共同感知和体验社会现实的本源性需求。青年群体对文化的消费,就是对共享现实的创造性实践,文化符号通过三重机制将青年与社会联结,并塑造了他们的文化体验与身份认同。
文化符号承载着特定的价值观,并通过与青年自我意识的深层互动,建立起集体表征与个体心理的依存关系。例如,青年对偶像周边、IP衍生品的消费所形成的“谷子经济”,不仅是其个体兴趣的表达,更是一种文化身份的确认。青年通过消费行为融入亚文化圈层,以“入股”“氪金”等方式参与偶像或IP的文化生产,从而强化自身与群体的联结。粉丝群体通过共同的话语体系、消费模式和社群互动,形成高度凝聚的文化共同体,并赋予消费更多的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