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新能源(能源行业分析报告)无疑扮演着“主角”,而储能则以超级“充电宝”的身份平衡能源供需。近年来,伴随“双碳”政策的提出,储能产业得以快速发展。中国继2022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储能市场后,2023年来,在利好政策频出的背景下,储能赛道再度狂飙突进。
或早早嗅到商机,家电巨头们集体驶入新能源赛道,并在储能业务上有所造就。但从行业发展现状来看,激烈竞争格局和产能过剩也成为普遍现象,于家电企业而言,除了要实现储能业务与原有业务协同发展外,更要持续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和竞争格局。具体来看,户储方面,由于国内电力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居民用电价格处于世界中低水平,因此,储能项目经济性低短期内难见增量涌现;工商储方面,随着电改逐步推进,工商业峰谷电价差持续拉大的预期明确,且工商业户主用电需求较大,部署储能系统具备较高经济性;大储方面,风光大基地项目及市场化与保障性风光项目对电网容量需求日益增大,对于大储的装机迫切性逐步提高。
从储能方式来看,储能可分为新型储能与传统储能,新型储能是除抽水蓄能外其他储存电力形式,主要包括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超级电容器等。尽管当前抽水蓄能仍占据主导地位,但新型储能也凭借响应速度快、建设周期短、与可再生能源结合协调运行以及适应电力调峰、调频等优势,而备受资本关注且快速发展。
2023年来,关于新型储能的政策更是频频出台,据CNESA DataLink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发布新型储能补贴政策达26条,新型储能项目数量(含规划、建设中和运行项目)共850个,是去年同期的2倍多。另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分会统计,到2025年新型储能的产业规模或突破万亿大关,到2030年预计接近3万亿元。
因此,在这条高达万亿规模的赛道上,也掀起了一股跨界风潮,这其中就包括家电巨头的集体扑入,美的、格力、创维、TCL等家电巨头首先借助品牌优势迅速打开市场,并利用原有销售渠道降低成本、发挥产业链协同效应,不过想要短期内收获较大收益不容易,除了前期大量的研发和市场推广资金投入外,而且还要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和竞争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