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11年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当前增长速度和就业都处在合理水平,稳定物价和管好通胀预期是关键,也是宏观调控首要任务。要保持必要的调控力度,巩固和加强前期调控成果,进一步巩固经济发展良好势头。
对于下阶段货币政策,报告称,将继续加强流动性管理,把好流动性总闸门。准备金工具针对由外汇流入等导致的偏多流动性,其运用力度和调整空间取决于多个可变的条件,因此并不存在绝对上限。要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和外汇流动的变化情况,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合理安排政策工具组合、期限结构和操作力度,加强流动性管理,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适度,促进货币信贷适度增长。
根据形势发展要求,继续运用利率等价格调控手段,调节资金需求和投资储蓄行为,管理通胀预期。加强对社会融资总量的监测与调节,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和节奏。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配合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发挥合力。把货币信贷和流动性管理的总量调节与强化宏观审慎管理结合起来,根据宏观形势变化及银行体系稳健性状况等进行适度调整,继续实施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措施,引导并激励金融机构自我保持稳健和调整信贷投放,提升金融机构风险防范能力。进一步加强系统性风险防范。继续加强地方融资平台公司贷款、表外资产和房地产金融的风险管理。
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继续培育货币市场基准利率(Shibor),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增强风险定价能力,根据“十二五”规划总体要求和基础条件,通过选择具有硬约束的金融机构、逐步放开替代性金融产品价格等途径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发挥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增强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加快发展外汇市场,推动汇率风险管理工具创新。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稳步拓宽人民币流出和回流渠道。继续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严厉打击“热钱”等违法违规资金流入。
报告认为,当前全球货币条件依然宽松,流动性总体充裕,大量资金向增长较快的新兴经济体流入,在经济总体趋好的大背景下,国际初级产品价格出现持续较快上涨,全球范围内的通胀压力上升,加之前两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投资规模大幅度扩张,在建项目较多,总需求回升较快,这些都推动全社会通胀预期增强,价格上行压力加大。
受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及劳动年龄人口增长趋缓等因素影响,农产品、服务业领域中劳动力成本涨幅可能会明显超出其生产率增长,导致价格出现上涨趋势,同时资源性产品价格也有待逐步理顺,这些因素有可能系统性地推高价格水平。宏观政策需要防范结构性和趋势性的价格上涨与通胀预期交织影响,相互推动,从而进一步加剧通胀压力。如果主要发达经济体不能有效实施财政整顿、下决心推动结构性改革,主权债务风险将成为未来全球经济复苏面临的重大挑战。
报告显示,3月末,基础货币余额为19.3万亿元,同比增长29.0%,比年初增加1.0万亿元;货币乘数为3.94,比上年末高0.02,货币扩张能力仍然较强;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为1.5%。
截至3月末,全国主要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余额9.89万亿元,同比增长21%,增速比上年末低6.4%。其中,房产开发贷款余额2.49万亿元,同比增长18.6%,增速比上年末低4.5%,连续4个月下滑。地产开发贷款余额8368亿元,同比增长12.5%,增速比上年末低12.2%。个人购房贷款余额6.48万亿元,同比增长22.8%,增速比上年末低6.5%,连续11个月下滑。(责任编辑:杨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