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在国际贸易领域的比较优势发生变化,贸易结构不断优化,一般贸易增速明显高于加工贸易。传统加工贸易规模和占比有所下降,占外贸比重由最高时的53.4%降至20%左右。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加工贸易的作用减小,其仍是拉动中西部、东北地区外贸增长的主要动力,对稳外贸稳外资、稳住产业链供应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加工贸易对扩大对外开放、稳定就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联结国内国际双循环、巩固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地位的重要贸易方式。为此,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支持加工贸易健康稳定发展。
要鼓励开展高附加值产品加工贸易,支持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工贸易发展。2022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中,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占比分别达84.8%和55.6%,加工贸易产品结构不断优化,附加值不断提升。鼓励开展高附加值产品加工贸易,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支持,从政策、技术、人才、环境等多方面入手,形成合力,推动加工贸易升级和发展。
要做好加工贸易承接地培育,推动加工贸易梯度转移。近年来,我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成效进一步显现。要持续在加强梯度转移载体建设、完善对接合作机制、加大对边境地区支持力度等方面发力,引导支持梯度转移。提高中西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转移能力,为加工贸易合理布局、稳定发展创造更好条件。继续发挥好加工贸易大省的作用,鼓励支持地方进一步加强对重点加工贸易企业的服务,特别是在用能、用工、信贷支持等方面提供更多保障。加快第二批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的认定推进,培育承接加工贸易产业新载体,促进产业对接合作。
同时,促进保税维修等新的加工贸易业态发展。在一系列政策举措的鼓励支持下,我国保税维修产品和主体不断扩大,航空器引擎、无人机等产品纳入综合保税区维修产品目录,自贸试验区内的企业开展保税维修业务获得有力支持。截至2022年年底,已有228个保税维修项目落户国内20多个省市,货值超311亿美元,带动4万人就业。未来,还应考虑在综合保税区、自由贸易试验区以外,鼓励有优势的地方开展重点加工贸易的保税维修试点。
要加强口岸、交通、通信(通信行业分析报告)等基础设施建设,发挥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的国际大通道作用,降低贸易物流成本,推动加工贸易在边境口岸、交通枢纽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