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票安置”模式并非一开始就被广泛接受。作为2024年首批较大规模试点该模式的城市,郑州率先迈出探索步伐,为这一安置方式提供市场实操经验。自房地产(房地产行业分析报告)市场进入深度转型期以来,郑州楼市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商品住房库存压力较大,部分区域的商品房去化周期曾一度超过两年;二是城中村改造中安置房建设慢、回迁周期长,群众改善居住条件的诉求难以得到及时满足。由这两大问题引发的连锁反应,制约着城市更新与房地产市场的良性循环。
郑州将房票安置作为破解困局的关键抓手。2024年10月底开始,郑州市多个区域大规模落地房票政策。时隔几个月后,与一些城市将房票用于住房“以旧换新”或人才房购置不同,郑州将政策重点聚焦于拆迁安置。郑州的房票安置主要围绕三个核心环节展开:首先,居民依据拆迁协议获得房票额度;其次,凭票在相应的售楼处选购房源;最后,由政府向开发企业兑付相应的房票金额。
这一机制的关键转变,在于市场化安置方式能“跑通”,由过去政府统建安置房转向居民自主购房,契合市场逻辑,也契合郑州现实需求,释放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在预订高峰期,动用了华侨城整个城市公司的力量支援,确保签约有条不紊进行。所有完成签约的首批房票房源,政府已完成兑付,公司累计回款金额超2亿元。房票安置政策,也进一步增强了企业对郑州市场的信心。
从几家当地区域性房企旗下项目的反馈来看,房票制度对市场的支撑力度非常明显。比如,正商家和宽境、凯田秀水湾等多个定向安置项目在短时间内实现“清盘”,越来越多的楼盘宣布支持房票购房。房票政策从最初的局部试点,逐步扩大至整个城市,实现由“爆发式需求”向“系统性去库存”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