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电商生态的搭建表现得十分克制,马化腾也沉得住气,在今年年初举行的集团年会上直接表明,愿意给微信5年,甚至更长时间去磨合。不过微信视频号的数据增长,却难以阻挡外界对其商业化布局的好奇。视频号总用户使用时长飙升80%,一时风光无限。但在用流量直接变现的逻辑下,被颂为流量“推手”的社交推荐算法,或许也是把双刃剑。
“朋友赞过”的功能往往极具吸引力。一个小小的标签加上社交关系,就能充分调动用户的好奇心,让人忍不住点击视频。基于用户的私域关系,社交推荐拉近了人与内容的距离,又通过点赞、评论、分享等互动反馈,推动内容沿着私域链路实现广域传播。
社交推荐算法的价值在于它深度优化了用户行为、社交网络(网络行业分析报告)及商业场景。它精准推荐,让个性化服务“有的放矢”;它增强用户粘性,推荐用户感兴趣的群组、话题,促进交流;同时,把“喜爱”的视频与商品巧妙结合,用户停留时长与转化率也大幅提升。算法也解决了新用户或新物品的推荐难题,通过分析社交关系提供初始推荐。是否意味着用户的注意力正被算法悄悄“绑架”?人们越来越难以摆脱社交压力,看内容不再出于本心,而是因为“别人喜欢”。
垂直领域叠加热点话题实现高互动内容输出,然后坐上社交推荐机的流量快车。简介、视频、直播间等都可以是引流入口。企业微信再对用户进行分层、标签化,筛选出“客户”和“用户”,利用自动化工具赋能,快捷回复、与客户朋友圈互动,把公域流量转化为私域关系。
社群运营,则是转化与复购的关键。早中晚内容计划维持社群活跃,裂变活动提高用户粘性,邀请进群领礼品,直播间截屏抽奖,让用户乐在其中。转化方面,首先用超高性价比的“钩子产品”降低决策门槛,完成首单购买,再利用积分体系、会员分销,达成复购和持续裂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