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人才紧缺、服务能力不足……面对种种挑战,基层中医药服务提升受到关注,技术创新被视为抓手之一。近年来,业内人士日益将目光投向中医药人工智能,医工融合步伐加快。在相关政策的引导下,一批新产品、新项目落地试点,服务基层效果初显。
近日,广州探索AI助力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的试点,受到不少当地居民点赞。在广州市天河区石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只需要坐在一部智能中医体质辨识仪前,面对屏幕摄像头拍摄几张面部和舌头的照片,再回答5道问题,就会在手机上收到一份详细的中医体质辨识报告。该智能中医设备的基础是一套机器学习的人工智能模型,模型由三甲医院的中医专家进行训练,通过机器学习“掌握”了体质辨识能力,可根据面部和舌头图像识别用户体质类型,进而输出相应的个性化调理方案。
2023年7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承担的“广州市三级名中医工作室”建设项目下沉多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借助华南理工大学团队研发的AI智能中医体质辨识仪,开展“AI智能中医体质辨识”治未病服务项目。截至2023年10月,该项目服务已累计覆盖广州市内11个社区,服务社区人群1.2万多人次。
有了智能设备,过去耗时约20分钟的中医体质辨识,现在只需2分钟就可以完成。人工智能的相关应用,对医疗(医疗用品行业分析报告)资源不足的基层尤为重要。人们都喜欢看老中医,是因为传统中医诊疗中医生的主观经验特别关键,而偏远地区恰恰缺乏经验丰富的医生。如果未来借助成熟的中医药人工智能辅助,基层医生能获得老中医、名中医同等的技术能力,提升其诊断准确度,应用前景将非常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