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浙皖两省启动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随着三轮试点生效,中央及浙皖两省累计拨付补偿资金56亿元,新安江饮用水(水行业分析报告)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每年为下游送来近70亿立方米优质水。
去年起,由浙江省发展改革委与安徽省政府办公厅牵头第四轮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浙皖携手共建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曾经的“对赌”转为“共赢”,多项改革创新机制走在全国前列。
比如补偿资金,有了新算法。前三轮单方补偿、单方受偿的模式转变为由双方共同出资和共同分配,形成专项“资金池”。在两省交界处的新安江街口断面,监测数据汇成的水质补偿指数P值,曾是决定“对赌”胜负的关键依据。
新一轮协议则规定,由浙皖共同筹措生态补偿资金10亿元,P值用于划分两省出资比例。在三档P值范围内,浙皖分别出资4+6、5+5或6+4亿元,也就是断面水质越好,浙江出资越多。而在资金分配环节,新设产业和人才补偿指数M值,同样分为三档,两省产业和人才合作越多,浙江分得比例越高。
此外,“资金池”还设有增长机制,自2024年起,每年资金总额与两省年度GDP挂钩同比递增,本轮2023年至2027年累计将突破50亿元,创下跨省流域生态补偿资金之最。
补偿方式也不局限于资金补偿,而是纳入支持产业、人才等多种补偿方式。M值融入了安徽黄山、宣城的经济指标及浙皖合作成效评分,鼓励上下游共同推动合作区产业转型升级、科技人才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