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零碳生产线、AI炼钢……新年伊始,行走在钢铁(钢铁行业分析报告)大省,变化扑面而来。正是依托优势产业升级,去年前11个月,河北多项工业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我们而言,发展新质生产力先要做好‘看家吃饭’的产业,并基于此布局新方向。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因此,立足产业基础、抓好新旧动能平稳接续转换,是鲜明指向,也是必须坚持的科学方法。
在我国产业体系中,传统产业在制造业占比超80%。传统产业是家底、是优势,是保持经济增长的基本盘,也是接续新产业的基础、形成新质态的关键。当前,我们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时期,应对外部挑战、满足升级需求,既要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又要注重提升发展质量。这些都要求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同时,高度重视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在更新旧动能中迸发新活力。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累计培育421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一些领域的示范工厂产品研发周期缩短约30%,生产效率同步提升近30%。这充分说明,制造业企业插上了“数字翅膀”后,比同类企业飞得更快、更高。今天,不少行业面临市场需求瓶颈和同质化竞争,更加需要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上下功夫,做强品质、提升价值链。新的一年,有的地区降低数字化改造门槛,引进先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有的地区将特色产业的链条做长、做深、做细,增强配套能力提升竞争力……不少地方干部谈到,向新而行,心要热切,但头脑要冷静,步子要坚实,要通过优势领域锻长板、薄弱环节补短板,实现深度转型升级。
传统产业要焕新,新产业也要立起来、“长成林”。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才能更好激发新动能。当前,各类新技术的突破瞬息万变,对要素配置的要求不一样,关联的行业和立足的基础各不相同。新产业的发展需要创新资源和多领域多行业的支撑。比如,具身智能的发展要依托装备、材料、软件等产业,生物医药跨学科特点突出、研发周期长,需要产业集群的人才聚集度高、资金密集。因此,必须把产业底数、优势、劣势摸清楚,充分考虑区域优势、产业衔接,在统筹规划、协同发展以及营商环境保障等方面持续发力,更好构建产业创新生态,让一个个具备潜能的“种子”,尽快成长为推动行业和区域发展的“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