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继续扎实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进一步增强消费能力、意愿和层级。例如,北京提出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保险经办机构行业分析报告),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浙江、广西、河南、四川、西藏提出完善劳动者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继续推进消费者权益保护,提振居民消费信心、激发经济活力。例如,陕西提出严厉打击损害消费者权益行为,上海提出提升入境人士消费便利度,大力发展免退税经济,打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河南提出实施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培育一批放心商店、放心市场、放心网店、放心餐饮。
各地应基于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条件制定目标,例如,一线城市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高端消费、首发经济;二、三线城市建设区域性消费枢纽,发展演艺经济、夜间经济;县域积极完善基础消费网络,发展绿色消费、乡村旅游、直播经济。应基于产业基础培育新增长点,如发展适应新型消费趋势的专用装备制造产业,结合本地优势产业打造龙头企业和服务品牌,避免盲目跟风与同质化。推动建立政策效果评估机制,动态优化消费政策工具。
支持各地结合本地文化、旅游资源,打造非遗体验、民俗节庆等特色消费活动品牌,培育壮大本地品牌,推动“老字号”焕新,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消费品牌。积极响应数字消费、绿色消费、智能消费、健康消费等新趋势,发展首发经济、银发经济、亲子经济、宠物经济等细分市场,培育新兴消费增长点。建设完善智慧商圈、特色街区、夜间经济集聚区,支持打造沉浸式、体验式消费场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