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行业“裁员潮”加速蔓延,离不开大盘整体下行,同时,中国美妆市场的消费疲软,更是成为了这一现象的主因。去年12月化妆品类零售额为345亿元,同比增长0.8%。然而,2024年全年化妆品类零售额为4357亿元人民币(人民币行业分析报告),同比下降1.1%。放大到整个零售业,2024年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5172亿元,同比增长3.7%。
2024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87895亿元,同比增长3.5%。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化妆品零售额无论是在去年12月还是全年,都未能跑赢整体市场的增长。化妆品零售额已经连续三年未能超过整体消费品零售的增速。回顾过去10年,比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化妆品零售额的增速,2022至2024年间,化妆品零售增速持续低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而在2017至2021年,化妆品零售额增速则始终高于整体消费品零售的增速。
受国货崛起、性价比消费盛行影响,美妆集团在中国市场持续遇冷。从财报看,今年前三季度,欧莱雅以6%的营收增速继续领跑全球,但北亚地区同比下滑3.5%;雅诗兰黛销售额同比下降4%,尽管下半年有所回暖,但中国市场高端美妆需求疲软仍拖累整体业绩;资生堂日本市场营收占比重回第一,但中国市场营收同比减少9%,成为了集团整体增长乏力的主因。
上美集团在2024年上半年以120.7%的涨幅成为国货美妆集团中势头最猛的一个。这很大程度是由其主品牌韩束在2023年押中短剧风口、吃到流量红利驱动的。如今,短剧风口不再,流量愈发昂贵,大盘整体承压,三者合力之下,上美集团需要更多考虑泡沫褪去后的长线经营问题。
当营销的驱动力开始呈现“边际效应递减”,要想突围只能投入数倍乃至百倍的营销经费。所有成本都在涨,要想降本,企业只能从人工下手。自年底起的这一波裁员后,千人量级的集团性质裁员规模还是少数,目前仅有雅诗兰黛、陶氏化学两家企业。其他企业还仅限针对个别业务线、个别地区进行裁员。内外因素的双重压力下,行业的整合和精简不可避免,裁员也成了常态。但究竟是单纯“降本”后退一步,还是真能“增效”往前一跃,才是未来更关键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