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在未来10年将呈现显著的增长趋势。从2025年到2035年,产业规模预计将从3985亿元增长至17295亿元人民币(人民币行业分析报告),复合年增长率为15.6%。加速人工智能在产业落地,仍需解决算力需求和成本、模型轻量化、产业数据聚合、信任壁垒等问题。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还将首次推出聚焦投融资维度的AI未来论坛。AI未来论坛主办方、北京中关村科学城创新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靳舒表示,这一举措旨在填补“技术-资本-产业”协同平台的空白,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与资金链的深度融合。
AI能帮我们高效对比靶点信息、筛选数据,并设计出更为精准的载体供我们进一步研究。AI制剂科学家孙卓睿正向参观者介绍人工智能如何赋能药物研发。剂泰医药是一家以人工智能驱动、利用精准靶向的药物递送和药物发现技术,为患者开发更有效的治疗药物的创新型生物技术公司。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帮我们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研发、实验成本。更重要的是,对于患者而言,精准的药物递送,能够降低用药量、减少药物毒副作用带来的风险。
人工智能带来的“能量”远不止于此。新的化工工艺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是一个“逐级放大”的过程。“传统范式周期长、投资大,制约了化工技术的开发。人工智能技术的蓬勃发展,为解决这一化工领域复杂系统问题提供了新的“解题思路”。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与相关单位合作发布了智能化工大模型2.0。
目前已经有超过50家化工企业的技术人员和工程师在使用大模型。下一步,计划为企业进行本地化部署,使数据更加安全。希望未来在化工大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出不同的智能体,打造协同合作的“虚拟工程师”、数字化虚拟工厂,赋能新技术的开发,并助力产业规划。
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载体,机器人已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今年中关村论坛年会上扎堆出现的机器人“智愿者”格外“吸睛”。不过,相较于人形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已经广泛应用于多个行业,与人工智能的结合也愈加紧密。这一操作系统实现了机器人从传统的自动化控制向智能化控制的转变,相关产品主要落地应用于智能建造、物流仓储、智能分拣等领域。